中國時報 2007.03.05
問題不在改革入學方式
呂新禾
我是北一女高二學生。日前,第一節下課翻到報紙斗大的標題「建中北一招收社區生…」,下一節課便在三民主義上到「平等」的觀念。我認為高中職社區化的改革,表面上看起來是對在地的高中生平等,但實際上是對所有學生學習機會的不平等,也就是齊頭式平等。
每個人的資質與興趣都不同,如果只為了表面上的公平而將各種學生一律編在一起上課,那就忽略了每個學生不同的需求。而改革的重點不應侷限在入學方式,而是應該著眼於大眾對讀書的價值觀念與學生的學習態度。
一個對學術方面有興趣的學生,經歷了小學、國中努力地讀書,不就是為了能在高中、大學受到更好的教育嗎?如果高中職社區化,那麼老師必定會因為顧慮到不同程度的學生,上課不能講太深,那對於想吸收更深入知識的同學就不公平;老師也無法在課堂上花太多時間照應原本程度比較不好的學生,如此一來學生之間的差距只會愈來愈大,老師無法因材施教。一定也會有對術科比對學科有興趣的同學,為了唸「學科排名較好」的高中,而放棄追求自己興趣的機會。興趣與程度不同的學生在一起上課,學習風氣絕對不會比同質性的學生在一起學習來得好,學習機會也變得不平等。
就以筆者來說,我在北一女中過得很快樂,因為我身邊充滿著優秀的人,有太多學習的對象。我看著她們認真有效的讀書方式、深入閱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、下課時討論時事與藝文活動、對社會有理想有抱負…能夠跟這樣的一群人一起成長,我覺得很過癮。國中時我就相信很多精神與態度是只有一女中能給我的,所以即使我不喜歡台灣的考試制度,也不能認同為了成績好而讀書,我還是以努力考上北一為終極目標。有許多人是為了許多不同的目標而盡力考上明星高中,而同樣地,我也認識一些朋友,為了自己的夢想與興趣(喜歡資訊處理、想當護士…)而努力考上理想的專科。從基測的分發排名來看,傳統的前幾志願高中與高職五專,分數可以差到一、兩百分甚至更多,可是我認為自己的目標與興趣,比基測的分數重要太多。
一直以來,我們台灣的學生深受考文憑、拿高分的迫害──從國中到高中,我看過太多同學被家長逼著唸書、上補習班;有些人對唸書根本沒興趣,有些人則是對自己的未來毫無概念,只是覺得唸書似乎比較好;在台灣大專院校比比皆是的情況下,沒有讀到大專,好像就會被人看不起;許多讀所謂明星高中的學生會看不起高職生。家長們如果一直覺得「書讀得好以後找工作比較有出路、日子就會過得比較好」,而不去尊重其他的專業,那麼教改再怎麼改也是沒用。
我曾在澳洲讀了近三年書。小學時,全年級分成六個程度的數學班(MATH GROUP),每班學生依照測驗結果都被打散教學。這樣並沒有造就任何明星學生,並且加強了教學。六年級時每個人都會接受學力測驗,成績比較好的可以就讀「精英中學」(SELECTIVE SCHOOL)。這樣的制度在澳洲行之有年,可是卻沒有人抱怨。在美國、澳洲這些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,依然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努力讀書想進名校。「既然有讀書的興趣,或者把書讀好的能力與資質,那麼為何不努力看看?」不過沒有考上名校的人並不會氣餒,因為他們可以選擇繼續朝自己喜歡的科目前進。在很多西方國家,高中畢業就工作是很正常的事,因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努力程度、興趣與選擇負責。最重要的是西方人對於職業不會有太多偏見,一個鎖匠、一個水電工也好,只要是專業,就可以得到人們的尊重與好的生活。
總而言之,我認為台灣教育沒有西方開放的原因,是因為我們台灣學生都被來自家長、社會期許的一樣目標--努力讀書,成績要好--制約住了,幾乎沒有自己適情適性發展的空間。我衷心希望教育部能改革的,不只是不為學生著想的入學政策,且造成一屆比一屆混亂、程度差,而是家長們對「讀書」這件事的觀念,還有鼓勵學生發展自己學習的目標。
(作者為北一女中高二學生)
2007年3月5日 星期一
一個高二生的投書<佩服,還上TVBS受訪問>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她點出了所有師長與學生的迷思,
回覆刪除也點出了教育部該努力的方向~~~
不過一個很簡單的想法~~~
在師長或教育部的眼裡,或許會複雜了不少~~~
不知道大人們想不想得開,還是會固執於原來狹礙的想法